数字赋能 智慧农经——东港区农村“三资”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 |||
|
|||
|
|||
近年来,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日照市东港区积极推进“智慧农经”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实施农村财会工作全面回归村级自主管理,区、镇级加强监督,加快推动集体“三资”监督由信息化向数字化发展。创新打造了“数字化运行+全流程监管+无盲区覆盖”的农村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服务、管理、监督同步推进、同步到位,实现了农村“三资”监管从线下到线上的“蝶变”,带来了风清气正的好政风、群众拥护的好村风、干群和谐的好民风。东港区《创新“三资”管理 推动阳光运行》经验做法被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省农业农村厅筹备在东港区召开全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场推进会议。 一、专业化引领镇村“回归本真” 一是下放职能,变代管为监管。东港区积极进行改革探索,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下放资金管理,为各村开设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银行账户,一村一账户,将代管资金全部拨付到各自账户,村集体所有资金收支均在该账户内独立运行,目前,全区48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均设立了实体银行账户,财务收支专户管理。下放记账业务,将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还原到村,让村级财务回归本位、履职尽责。镇级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强化监管。镇级经管站由代理记账转变为业务指导、监督和服务,村级财务运行达到网络化、去现金化。 二是优化队伍,提升能力素质。加强专业力量配备,各村选配专职财会人员,镇级选聘5—7名专业财务人员。建立农村报账员后备人才库,通过报名考试、民主推荐等方式入库报账员480余人。推行考聘、竞争上岗等举措,对现任村财会人员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建设集记账、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业务室,配备必要设施设备,全面开展会计实务训练、业务大比武,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实战能力,倒逼农村财会人员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快速转变。 三是细化流程,促进流程再造。针对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流程,按照“一权一清单、一单一流程”思路,设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三资”管理事项、招投标管理事项等类别,绘制46项工作流程图,厘清权力边界、明确程序权限、规范操作流程,推动干部“依单履责”、群众“看图办事”。 二、数字化赋能基层“减负提效” 坚持向“数字”要效率,让数据“跑腿”“说话”,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入农村“三资”核算、管理、交易等环节,重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推动“三资”管理便捷化、精准化、高效化。2020年东港区在后村镇试点探索开发应用场景,实现了三资线上记录、审批线上办理、收支线上运行、票据线上管理。一是“三资”线上记录。依托农村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农村“财、物、地、事”等信息资源和数据,实现“三资”核算、管理、交易等环节全部线上记录。收支单据按月编制会计分录,系统自动生成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信息资料,资产、资源增减变动即时录入平台,“三资”数据时时更新。二是审批线上办理。开发“银社通”模块,将村级日常“三资”审批由现场转为电脑端、移动端。村(居)线上发起申请,职能部门按权限进行线上审核把关,变村级人员来回跑、多头跑、反复跑为“随时批”“随地批”“秒批”,提速率达80%。三是收支线上运行。全面推行“去现金化”,统一开设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银行账户、村务卡,并配备POS机,依托“银社通”无缝链接银行支付,形成“见账不见钱”资金流转闭环,收支全程留痕,杜绝“坐收坐支”和“小金库”。四是票据线上管理。开发“票据管理”模块,全面推行电子票据,以票管收支、以票控收支,杜绝虚列开支、伪造单据、篡改发票等围猎“三资”的行为。如后村镇,两年来,累计完成收支5.8万余笔,合计金额1.6亿余元,提速率达80%,安全率达100%。 三、制度化护航监管“规范提升” 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工作流程再造,引导农村财务管理运行向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是“三色”督促改。坚持“抓早抓小、落细落小、提前介入”,镇(街道)农经部门即时汇总平台“三资”监管问题线索,根据防控风险,由轻及重划分为“蓝、黄、红”三个等级,分别由农经部门、镇级纪委、镇级主要领导负责督促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一律暂停拨付村级相关资金,不予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出蓝色预警56次,黄色预警16次,红色预警3次。二是履约促增值。变繁为简、与时俱进,融合一系列“三资”管理规章制度,将智慧平台管理融入其中,更好保障村级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如涛雒镇探索推行银行代扣村级承包租赁费,最大程度上保证村集体收益“颗粒归仓”。村、银行、承包户签订三方扣款协议,“三资”监管平台实时对合同履约、承包租赁费收缴等情况提前提示提醒;村集体可根据履约提醒情况,通知银行进行扣款,银行提前短信通知承包户确保卡内余额充足,随后进行扣款;对恶意拖欠承包租赁费的,通过法律渠道追回相关费用。对恶意拖欠承包费的农户,通过法律渠道向承包租赁户收取欠款,依法维护村集体合法利益,形成村级合同履约闭环管理。三是“指尖”实时查。开发“镇+村+户”村务“e阳光”模块,村民打开手机查家底,随时查看“三资”收支明细、浏览村情动态,即时“发问”提出意见建议。针对群众密切关注的村级用工问题,开发“村级用工监管”模块,对所有用工项目及支出实行线上审批,项目实施前后过程照片在“e阳光”模块公开公示,让随意派工、虚假工、人情工、重复工“无处可藏”“无缝可钻”。如后村镇累计1.6万余名村民下载手机APP关注“三务”公开,民意诉求和意见建议处理答复率达100%,农村财务零信访成为常态,既为老百姓管好了“钱袋子”,更有效保护了镇村干部。四是多方协同管。开通“数据通道”,联结区纪监、组织、司法等部门,建立多方协同监督网,实现“三资”数据一网共享、一网通管,形成监管合力。特别是针对经济合同等专业事项,链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服务平台”,即时匹配专业法律顾问全程监督,确保运作过程公开透明、科学有效。截至目前,已累计规范资金900余万元,清理合同8500余份,规范整改300余宗。全区农村集体“三资”领域案件查办数量,同比下降33.3%;处理查处人数,同比下降37.1%;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受理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46.6%,监督质效显著提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