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八化”工作法 | |||
|
|||
|
|||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是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重要举措。日照市东港区以“八化”工作法,探索走出一条务实管用、提质增效的路子,“三资”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运行“制度化” 先后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关于深入推进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违反农村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扎紧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制定村、镇、区三级3大类27项责任清单,设立村级小微权力负面清单20项、运行流程46项,一事一流程,推动干部“依单履责”、群众“看图办事”,靶向聚焦、对症下药,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 二、队伍“专业化” 村、镇同向发力,打造一支过硬、稳定的基层农经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实加强镇级经管队伍,如东港区后村镇经管站现有12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6岁,专业素养好;通过优先保障报酬、村干部兼职、会计年轻化、定期分片轮训、擂台比武等多种方式,优胜劣汰、正向激励,把农村会计队伍建起来、稳定住。后村镇61个村的村会计平均年龄39岁,全部能够独立完成村级会计业务,2021年以来村会计稳定率达到100%。 三、责任“明晰化” 实行镇向村下放代理记账业务、下放资金管理职能“双下放”,还“权”于村、还“责”于村,自己的“家”自己管,避免“家里人”变成“旁观者”“局外人”。镇级经管部门从繁重的代理记账业务中抽身出来,统一人员编号、统一审计专章、统一编号备案、统一持证上岗, 将主要精力转向对经济体量大、工程项目多、廉政风险高的村,以及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财务收支和收益分配、产权关系明晰、资产资源处置等群众高度关注的事项,开展审计监督, 让既管账又管钱、重记账轻监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成为了历史。 四、票据“电子化” 电子票据由单一票据号码模式升级为“票据代码+票据号码”相组合,并印有二维码,便于票据的管理、查询、防伪。严格执行票据领用、保管、核销制度,确保“按需申领、规范使用、票款同行、全程监管”,以票管收支、以票控收支,有效杜绝了票据回收难、收入不入账、违规出借、虚列开支、伪造单据、篡改发票等现象发生。在票据复核过程中 ,如发现票据开具错误,及时进行规范处理,当月“作废”,次月“冲红”。 五、审批“实时化” 依托农村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银社通”模块,将村级资金使用等审批事项由现场办理转为电脑端、移动端网上操作,村会计发起审批申请后,系统自动发送手机短信提醒,镇级相关人员按照职责权限分级把关、高效审批,过去的来回跑、多头跑变为现在的“随时批”“秒批”。我市单笔资金从审批到支付,提速超过80%。东港区后村镇汉家皋陆三村支部书记汉春华说:“原先村里重大经济事项和资金报批都要跑到镇里找领导签字,很是麻烦,有时要跑很多趟,现在在网上就可完成,很是便捷,节省了很多时间来考虑村里的大事、要事。” 六、收支“去现金化” 统一为各村开设股份经济合作社实名银行账户,一村一户、一村一卡,配备POS机,依托“银社通”模块,无缝链接银行支付系统,资金收入实现“见账不见钱”数字化入账,流转闭环、全程留痕。2020年3月投入以来累计完成交易近24.6万次。东港区涛雒镇运用市场化手段,组织村、银行、承包户三方签订线上扣款协议,推行商业银行代扣村级承包费做法,当出现违约时,由银行代扣收缴或先行垫付,破解了拖欠承包费以及“缺斤少两”等“固疾”,保证村集体收入及时“颗粒归仓”,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七、预警“动态化” 建立“三色”预警制度,根据风险程度由低到高设定蓝色、黄色、红色三个预警等级,蓝色对应着日常工作细节等9个应用场景、黄色对应着苗头性问题等8个应用场景、红色对应着违反财经制度等10个应用场景。预警信息逾期未整改到位的升级预警等级,并立即作出督促限期整改、暂停拨付资金等处理。通过“三色”预警机制,有效解决了个别村多年账务不平、资金未入账和重复支出等问题。 八、公开“阳光化” 开发“镇+村+户”村务“e阳光”模块,由村集体按照规定将拟公开的党务、村务、财务及民生焦点问题通过系统后台上传,本村村民下载注册手机APP,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可查看公开事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的村级用工问题,依托农村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村级用工监管”功能模块,将本村劳动力全部录入平台,用工即时申请,手机APP审批后即时派工,出工上传带有水印的现场图片,完工即时结算、即时公示,村级用工完全公开透明,让随意工、虚假工、人情工、重复工“无处可藏”“无缝可钻”,群众由原来的“犯嘀咕、乱琢磨”变成了现在的“心里清、肚里明”,群众的“明白”换来了镇村干部的“清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分享到: |